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院健康所/合肥腫瘤醫院王宏志研究員團隊在稀疏視角CT(Sparse-view CT, SVCT)重建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提出了一種多階段雙域漸進式網絡與協同訓練方法。該研究突破了單一模型難以適應多種稀疏視角場景的瓶頸,顯著提升了CT重建的精度與泛化能力。相關研究成果以題為“Multi-stage Dual-domain Progressive Network with Synergistic Training for Sparse-view CT Reconstruction”發表于國際權威期刊Neural Networks(DOI:https://doi.org/10.1016/j.neunet.2025.108221.)。
稀疏視角低劑量CT通過減少采樣角度來降低患者輻射劑量并縮短掃描時間,但重建圖像中往往存在偽影,嚴重影響影像質量與診斷可靠性。傳統方法通常需針對不同視角條件分別訓練模型,耗時耗力且泛化能力不足。
針對這一問題,研究團隊提出了基于協同訓練的多階段雙域漸進重建方法(MDPRNet),在模型結構與訓練策略上實現雙重創新。一方面,團隊設計了多視角協同訓練策略,將訓練數據按采樣視角數量劃分為“超稀疏組”(18、24、36、42視角)與“稀疏組”(72、96、144、168視角),使單一模型能夠魯棒適應多種掃描條件。該策略有效避免了大跨度視角訓練中性能不穩定的問題,顯著提升了極稀疏場景下的重建效果與穩定性。另一方面,團隊構建了多階段雙域漸進重建網絡結構(MDPRNet)。網絡前期階段利用編碼器–解碼器架構,從正弦域與圖像域中提取多尺度上下文特征;最終階段引入單尺度特征子網絡(SSFNet),在原始分辨率下進行高保真重建。為優化階段間特征傳遞,研究還引入跨階段特征適配器(CFA),結合可學習全局注意門(LGAG)與監督注意模塊(SAM),實現了特征在多階段間的高效融合與信息協同。
研究團隊在AAPM公開數據集和自建的肺部異常CT影像數據集(LACI)上進行了系統驗證。實驗結果顯示,MDPRNet在所有稀疏視角場景下均優于現有方法。特別是在144視角條件下,PSNR達到40.66 dB,比當前最優方法提升近3 dB;在超稀疏的18視角條件下,PSNR仍達30.16 dB,展現出優異的穩健性能。
該研究提出了一種高效、通用的稀疏視角CT重建框架,不僅顯著提升了圖像質量,還降低了多模型訓練的復雜度,為臨床低劑量CT的推廣應用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院健康所博士研究生邵婧媛為論文第一作者,王宏志研究員、竇少彬副研究員為論文通訊作者。
文章鏈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893608025011025

圖1.展示了用于稀疏視角CT重建的MDPRNet模型整體架構,采用多階段漸進式重建框架。早期階段使用U型網絡從正弦圖和CT圖像中提取多尺度特征,最終階段采用單尺度網絡(SSFNet)在原始分辨率下重建,以保留細節紋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