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院健康所李海研究員團隊在鼻咽癌“放療腦”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醫學影像權威期刊?Journal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上。
放療是鼻咽癌治療的主要手段,在放療規劃中需重點考慮放療效果與腦功能保護兩個關鍵因素。顳葉區域靠近鼻咽部,容易受到放療射線的影響。因此,在放療過程中,識別并監測顳葉在放療早期所發生的結構性改變,對于實現精確放療、進行腦功能保護或促進患者康復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該研究對40名鼻咽癌患者在常規放療前、中、后三個階段分別進行了磁共振成像掃描,然后采用基于表面形態學分析方法(SBM)和皮層彌散張量成像(DTI)分析方法,重點評估了大腦皮層厚度和皮層平均擴散率兩項影像學指標在放療過程中的細微變化。此方法的優點是可以從宏觀形態與微觀擴散兩個方面對大腦顳葉結構進行檢測,有望提高檢測的敏感性。研究結果表明,兩個指標具有重要的互補作用,不但能夠協助檢測顳葉區域的放療敏感性,且有助于揭示放射劑量-大腦反應之間的關系。
為了達到最優的放療質量,中國科學院合肥腫瘤醫院從2017年起,聯合放療、影像、認知、臨床專家,組成“放療腦”聯合研究團隊,致力于精確放療及遲發放射性腦損傷風險的早期評估和干預研究。項目啟動以來,聯合團隊以鼻咽癌患者為主要研究對象,在放療規劃時,對關鍵腦神經核團-海馬,進行充分保護,并在放療前、中、后分別采集患者的MRI神經影像學數據和神經認知數據,實時跟蹤放療效果,評估放療質量,以期建立遲發放射性腦損傷風險的早期預測模型,為最大化患者的治療質量提供技術手段。此前,在2022年,團隊采用基于纖維束的分析方法,探索了鼻咽癌患者大腦主要神經纖維束的放療敏感性(JMRI,2022,56(1),210-218)。此次研究將觀察范圍從白質纖維束擴展到大腦灰質皮層,進一步豐富了對“放療腦”的認識,為實現鼻咽癌個性化精確放療奠定了基礎。
該論文的第一作者為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院健康所與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董創微。通訊作者為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院健康所李海研究員、楊立狀副研究員和安徽醫科大學余永強教授。本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和安徽省重點研發項目的支持。
鏈接:http://doi.org/10.1002/jmri.70052
https://doi.org/10.1002/jmri.28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