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院安光所謝品華研究員團隊在國際學術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和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連發3文,利用多源數據結合模式,分別從排放和氣象變化等角度解析了長三角臭氧的長期變化趨勢,揭示了合肥市乃至長三角地區發生近地面臭氧重污染的主要天氣類型,從臭氧生成和傳輸的角度進一步建立了天氣系統及其演變過程與臭氧持續重污染的關系。
對流層高濃度臭氧是現階段夏季主要大氣污染物,可對人體健康、作物生長造成嚴重危害。長三角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在中國國家現代化建設大局和開放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近年來,長三角臭氧濃度波動變化,然而其驅動因素未知、污染敏感天氣形勢以及多尺度傳輸過程和來源不明。
2022年后,長三角臭氧濃度反彈明顯。謝品華團隊圍繞長三角地區上海、安徽,江蘇、浙江三省一市,將立體觀測數據、長三角地面臭氧觀測網數據、氣象再分析數據、多元線性回歸模型、機器學習聚類算法和化學傳輸模型相結合,揭示了排放變化是導致近年來長三角臭氧濃度波動的主要驅動因素,并且長三角的臭氧污染有向秋冬季漫延的趨勢;另外還發現,臺風外圍類型是造成合肥市近地面臭氧重污染的最主要的天氣型之一,近地面臭氧來源與東南傳輸通道有密切聯系,江蘇南部和浙江北部為主要來源;進一步研究揭示了冷鋒過境和臺風外圍環流等天氣形勢的交替演變,分別造成來源于華北地區的臭氧跨區域高空傳輸以及長三角內部生成的臭氧輸送至海洋上空并再次回流至陸地等現象。
這些結果對于深刻理解長三角臭氧重污染的氣象機制以及生成與傳輸機制具有重要意義。這些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資助。
文章鏈接: 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4.175048
https://doi.org/10.1016/j.jes.2024.06.032
https://doi.org/10.1016/j.jes.2024.07.017
圖注:長三角臭氧年際變化、天氣分型和多尺度傳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