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健康與醫學技術研究所劉青松研究員課題組和劉靜研究員課題組在針對BCR-ABL突變的激酶靶向藥物制劑領域取得新進展,發展了一種長循環高選擇性的納米制劑,可以有效延長給藥周期,提高藥物安全性。目前該成果在線發表于國際學術期刊Nanomedicine: Nanotechnology, Biology and Medicine上。
慢性粒細胞白血?。?/font>CML)是一種由9號染色體Abelson(ABL)基因與3號染色體上的BCR基因易位引起的克隆性造血干細胞骨髓增生性疾病。FDA批準的伊馬替尼、尼羅替尼等多靶點激酶抑制劑盡管極大地提高了患者的10年生存率,但是它們的脫靶效應會導致胸腔積液、骨髓抑制、血小板減少等副作用。劉青松研究員課題組與劉靜研究員課題組前期自主研發的高選擇性激酶抑制劑CHMFL-ABL-053針對BCR-ABL基因有更高的選擇性,對DDR1/2、c-Kit靶點沒有抑制作用。但是像其他的靶向藥物一樣,由于半衰期較短,必須天天用藥,這樣不僅增加了病患的經濟負擔,還會導致高頻度用藥引起的累積性毒性。
近年來,研究表明,納米技術在改善小分子成藥性和長效性方面具有巨大的優勢,因此研究團隊利用納米技術將CHMFL-ABL-053鍵連到兩親性聚合物上,并自組裝成高負載率(約10.3%)的納米制劑。通過研究表明,這種納米制劑極大地提高了CHMFL-ABL-053的溶解度,并將其循環半衰期從~5.3小時大幅延長至~117小時(>20倍)。在150天的小鼠長期血液瘤模型實驗中,納米制劑給藥組在長周期給藥間隔(4天或8天靜脈注射一次)下,相比較于口服抑制劑組表現出了更好的存活率以及更低的毒性。此外,在皮下實體瘤模型中,納米制劑在長注射周期下同樣對腫瘤生長表現出了良好的抑制作用。這種長效納米制劑可為BCR-ABL陽性CML患者提供一種潛在的安全有效的治療策略。
該研究成果獲得了中國科學院戰略重點研究計劃、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重點研究計劃、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院長青年火花基金、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十三五規劃重點項目等項目的支持。
文章鏈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1549963420301374。
(A)血液瘤和(B)實體瘤模型下長循環納米制劑表現出更好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