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更加真實地反應環境因子體內毒性效應,近期,技術生物所吳李君研究員課題組基于AL二維突變檢測模型構建了三維(3D)細胞新型遺傳毒性檢測體系,用于環境因子的遺傳毒性檢測。相關成果已被美國化學會期刊Chemical Research in Toxicology接受在線發表(DOI:10.1021/acs.chemrestox.8b00069)。
基因突變是評價環境因子致癌風險的重要指標。課題組前期利用CD59突變檢測系統研究了多種環境因子的致癌風險及其機理,包括放射線(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2008)、環境持久性有毒污染物(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1)等。研究表明CD59 AL突變檢測體系是一種非常靈敏的基因檢測系統。然而這些前期研究主要基于二維體外培養細胞。雖然二維體外培養細胞實驗簡單方便,但獲得的實驗結果時常與體內實驗存在較大差異。
針對這些問題,課題組首先通過低粘附培養方法獲得了3D細胞團,通過細胞形態、干性基因以及連接基因表達鑒定三維組織的特性,并且優化了培養條件,獲得了大小相對穩定均一的3D細胞團;隨后利用構建的3D組織檢測了環境污染物納米銀和砷的致突效應,結果表明納米銀和砷導致的突變率遠低于在二維細胞中獲得的結果,分別為每105個三維細胞中有99±7和70±3個突變,這與動物實驗結果相類似。通過ICP-MS檢測發現由于組織多層結構的存在,減少納米銀及砷與內部細胞的接觸,從而表現出對納米銀和砷的抵抗作用。本研究工作說明三維細胞相對于二維細胞來講,更加真實地反應環境因子在體內的遺傳毒性。
該研究受到中科院先導專項B、國家重大研究計劃97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課題的資助。
文章鏈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chemrestox.8b00069
3D突變檢測體系對環境污染物遺傳毒性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