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醫學物理中心方志友研究員課題組在肝癌微環境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結果以“Supervillin promotes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and metastasi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hypoxia via activation of the RhoA/ROCK-ERK/p38 pathway”為題發表在腫瘤學期刊《Journal of Experimental &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doi: 10.1186/s13046-018-0787-2.)上。
肝癌為一種實體性腫瘤,瘤體生長迅速。肝癌組織的缺氧微環境廣泛存在,這和肝癌細胞本身的特征以及癌組織中的血管紊亂有密切聯系。很多研究表明,缺氧能刺激肝癌細胞的增殖,引起血管新生,加速侵襲,而且腫瘤缺氧對腫瘤治療耐受也有重要影響。因此,研究肝癌細胞中缺氧相關響應分子的變化規律,及其作用機制,篩選出更好的治療和預后判斷的分子標記物,為優化肝癌復發的分子預警體系提供更有效的新藥治療靶點,提高肝癌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醫學物理中心分子病理研究室方志友研究員和陳學冉博士團隊以肝癌細胞及原位肝癌裸鼠為研究模型,發現了一個新的腫瘤細胞缺氧環境下的響應因子SVIL,能通過缺氧誘導因子HIF1α的信號途徑增強肝癌細胞上皮-間質轉換過程,參與缺氧環境下的應激反應。SVIL最早發現它是一個膜-微絲結合蛋白,參與調節微絲動力學介導的細胞運動。進一步研究發現SVIL存在mRNA水平的可變性剪切,已經發現三個SVIL剪切異構體:SV1、SV4與SV5,在不同條件下功能存在差異。
該團隊研究表明,與正常的組織相比,SVIL在腫瘤細胞中的表達有明顯上調。在缺氧環境下,SV4/SV5的表達隨著缺氧時間的變化而增加,并通過RhoA/ROCK-ERK/p38信號軸參與調控肝癌細胞的上皮-間質轉換和轉移浸潤過程。這些研究成果為探究肝癌的病因、發病機理、發展規律,及尋找關鍵的治療靶點提供了新的方向和視覺角度。
該研究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和中科院“青促會”基金的資助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