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質院健康所楊武林研究員課題組在腫瘤早篩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開發了一種用于宮頸癌前病變的早期篩查和監測的新技術。該成果發表于國際學術期刊Genes & Diseases上。
宮頸癌位居全球女性常見惡性癌癥的第二位。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是導致宮頸癌的主要因素。HPV持續感染誘導的上皮細胞內瘤病變是一種癌前病變,可進展至浸潤癌。當前臨床主要依靠宮頸細胞學,包括巴氏涂片、薄層細胞學TCT檢測,P16/ki67雙染等技術,實現宮頸癌以及癌前病變篩查。病理醫生通過顯微鏡,對脫落細胞涂片中成千上萬的細胞逐個肉眼觀察,辨別可能病變的細胞,相關工作嚴重依賴個人經驗且費時費力。而且生理炎癥刺激下的細胞會發生形態變化,與病變細胞類似,難以避免誤診發生。在此基礎上改進的方法是應用P16蛋白免疫標記病變細胞,簡化了病變細胞鑒別流程,但P16在早期宮頸癌前病變細胞的檢測方面準確率很差。尋找新型宮頸癌前病變階段的標志物可彌補并完善以上篩查技術的不足。
研究團隊利用基因芯片數據結合免疫組織化學和免疫細胞化學等實驗手段,從大量的差異表達基因中篩選出優勢候選標志物,并在宮頸組織以及宮頸脫落細胞中對候選標志物進行了驗證。免疫組織化學結果表明,相對于陰性標記的正常細胞,優勢候選標志物HMGB3可以有效標記不同病理分期的病變細胞。重要的是對宮頸癌前病變最早期-上皮內瘤變CIN1期,HMGB3標記陽性率達到95%以上,遠高于傳統標志物P16的33%陽性標記率。另外HMGB3可標記反應性增生的宮頸基底細胞,隨訪分析揭示監測其表達變化可預測單純性增生病例是向內瘤變進展還是自然消退。同時,免疫細胞化學實驗也驗證了HMGB3染色對宮頸脫落細胞樣本中病變細胞的標記能力和病理階段分層能力,可實現簡便的細胞學檢查。因此,本研究發現并開發的基于HMGB3標志物的PreCIN免疫標記技術,有望作為新一代病理診斷手段,應用于宮頸癌前病變的篩查,促進人類健康事業發展。
該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合肥市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支持并已獲得國家專利授權。
文章鏈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352304223000855?via%3Dihub
HMGB3對各種病理階段的病變細胞的標記能力
隨訪監測HMGB3標記變化可以預測增生病例的疾病進展或者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