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深化合作,推進科教融合、產教融合,助力打造核科學領域新質生產力,5月14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院等離子體所與哈爾濱工程大學、聚變新能(安徽)有限公司以及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能源研究院(安徽省能源實驗室)簽訂四方全面合作框架協議。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建剛,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院副院長、等離子體所所長宋云濤,哈爾濱工程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宋迎東,聚變新能(安徽)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曉峰出席簽約儀式。
會上,李建剛、宋云濤、宋迎東、楊曉峰代表各自單位,現場簽訂全面合作框架協議,標志著雙方將攜手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技術交流、平臺建設等多個領域展開深入合作。根據協議內容,四方將本著“優勢互補、協同共贏”的原則,圍繞可控核聚變及能量轉換、聚變工程數字化智能化等領域,共同全面開展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基礎科學創新、關鍵技術攻關和工程應用研究等工作。面向未來聚變戰略發展的前沿基礎和關鍵技術,聯合等離子體所創新打造“本博貫通”創新實驗班,實施全程化導師引領和個性化教學,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拔尖領軍人才,服務科技創新和一流學科建設,合力為兩地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李建剛院士在發言中指出,可控核聚變技術目前正處于邁向工程應用的關鍵節點,相關領域的人才培養和關鍵技術攻關需求十分迫切,希望各方在新的合作框架下,把合作推向新的高度,共同開展可控核聚變工程方向創新實驗班人才培養工作。
宋云濤表示,當前我國全超導托卡馬克磁約束聚變研究正在加快發展,需要加強前瞻性布局,搶抓機遇,攜手奮進,搭建“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創新平臺,加速推進創新鏈、人才鏈、產業鏈三鏈融合。要充分發揮聚變領域開放共享的國際合作標桿優勢,共同探索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國際化人才輸送和留學生培養,為產出更多原創性成果、為聚變能源開發奠定堅實人才基礎。
宋迎東表示,此次四方全面合作,標志著哈工程的核科學研究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也是校地合作和院所合作全面深化的重要舉措。希望與各合作單位共同圍繞可控核聚變這一領域,進一步深化合作,為助力我國核能利用高質量發展,加速打造核科學領域新質生產力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楊曉峰指出,可控核聚變是核能技術研發的高地,是我國實現“碳中和”的重要支撐和保障,四家單位融合成的全產業鏈聯合創新體,將在深耕傳統、既有合作的基礎上不斷拓展、深化合作,積極打造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平臺建設共同體,取得更加豐富的合作成果,為實現可控核聚變領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做出更大貢獻。
各共建單位有關部門負責人以及相關人員參加簽約儀式。
簽約儀式
簽約儀式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