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院智能所吳正巖和張嘉團隊借助配位作用引導的自組裝過程成功研制出一種pH響應型智能農藥輸送系統,該技術為農藥載體材料合成及其應用提供了技術借鑒。相關成果已被國際權威期刊Small?接收發表。
為了保證全球農作物產量,每年會使用大量的農藥來控制雜草、蟲害和植物病害。農藥施用后常常因飄移、蒸發、降解等因素導致農藥流失,造成農藥利用效率不高以及對環境和非目標生物的威脅。為了盡量減少農藥對環境的影響,研究人員正在努力開發新型更具靶向性的有效成分,但新型農藥成分的研發一般短期內難以完成,因此利用目前已有的農藥成分制備智能控釋型農藥,也是一種提高農藥效力和降低生態風險的有效方式。
研究團隊利用EDTA和鈣離子配位作用引導的自組裝過程,制備了埃洛石納米管(HNTs)多孔微球,作為農藥的載體材料,將殺蟲劑阿維菌素(AVM)或除草劑撲草凈(PMT)分別原位負載到組裝的HNTs微球中,均表現出良好的pH(微酸性)響應釋放能力,同時還表現出良好的葉面親和力和抗紫外線照射能力。本研究為開發高效環保的農藥制劑提供了一種可借鑒的方法,有利于促進農藥的高效利用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本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資助與支持。
文章鏈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smll.202402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