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等離子體所承擔研制的校正場底部4號線圈(BCC4)順利吊裝進ITER主機內預定位置,這標志著ITER裝置的首對校正場線圈成功裝配就位。
校正場線圈主要用于補償縱場和極向場線圈的制造誤差及其接頭、引線等的裝配誤差引起的磁場位形偏離,是ITER裝置重要的磁體系統之一,也是中國迄今為止承接的ITER磁體制造中最為完整的采購包,由中國100%自主承擔。校正場線圈共有三組18個線圈,分別位于裝置主機的上、中、下位置,此次安裝成功的BCC線圈位于裝置的底部,與PF6線圈一樣,都是由中方TAC-1團隊負責安裝及部分現場接收測試工作。
由于裝置總裝現場空間限制,BCC線圈的吊裝位置十分有限,根據理論計算BCC4線圈在吊裝過程中距離最近的已安裝部件僅有15mm的間隙。作為精密的大型磁體,任何碰撞都將產生不可估量的嚴重后果。為了保證吊裝工作的順利進行,中方團隊測量人員提前一個月開始通過激光跟蹤儀等各種方法對吊裝位置進行反復仔細的實地測量,保證吊裝位置精度能夠滿足±5mm的落位要求。等離子體所派駐TAC-1團隊的工程師經過多次的吊裝模擬與過程分析,并在中核公司的積極協調配合下,圓滿完成了BCC4線圈的精準安裝就位工作,后續BCC5號線圈也順利完成裝配落位。
截止目前,等離子體所已完成過半校正場線圈的制造任務并順利交付六件BCC線圈。首對BCC線圈吊裝就位的順利完成,彰顯了中國核聚變工程研發、制造能力在ITER計劃中發揮的重大作用,也充分顯示了中方制造和安裝團隊恪守國際承諾,與國際同行齊心協力,為實現世界核聚變夢貢獻的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