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應用所新能源中心潘旭課題組在研究制備高效穩定的2D/3D鈣鈦礦太陽電池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引入含鹵素官能團的疏水銨鹽提高二維/三維鈣鈦礦太陽電池器件的效率和穩定性”(“Introduction of hydrophobic ammonium salts with halogen functional groups for high-efficiency and stable 2D/3D perovskite solar cells”)發表于德國Wiley雜志《先進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10.1002/adfm.201807565)。
過去幾年里,有機-無機金屬鹵化物鈣鈦礦太陽電池的研究取得飛速發展,認證光電轉換效率已達到23.7%。2D鈣鈦礦材料由于其相對于3D鈣鈦礦具有更高的穩定性而引起了廣泛關注,掀起了研究熱潮。然而,銨鹽的本質疏水性能對電池的長期濕度穩定性有很大影響,引入長鏈烷基銨鹽可以增加其疏水性能,但因為影響了層間的電荷傳輸而限制了電池效率的提升。因此,通過引入合適尺寸的疏水性銨鹽,設計新型高效穩定的2D/3D鈣鈦礦太陽電池成為了挑戰。
針對以上問題,課題組劉國震博士等通過引入含有鹵素官能團的短鏈銨鹽,有效增加銨鹽的疏水特性,在提高電池效率的同時,進一步提升了器件的穩定性,最終獲得高效穩定的2D/3D鈣鈦礦太陽電池。在銫/甲咪混合陽離子3D鈣鈦礦材料中,分別引入2-氯乙胺鹽酸鹽(CEA)和2-溴乙胺氫溴酸鹽(BEA)形成2D/3D鈣鈦礦結構,研究對鈣鈦礦薄膜的光電性能和穩定性的影響,最終獲得了高結晶性、平整致密形貌的高質量鈣鈦礦薄膜。當引入5%的2-氯乙胺鹽酸鹽,電池獲得了20.08%的最高光電轉化效率,相比于3D鈣鈦礦器件的18.97%效率有了明顯的提升。含有鹵素官能團銨鹽的引入,大大地增加了電池的濕度穩定性,器件在50±5%的相對濕度下老化2400小時,2D/3D鈣鈦礦器件仍保持了92%的初始效率,而3D鈣鈦礦器件僅保持了60%的初始效率。此外,2D/3D鈣鈦礦器件還展現了優異的熱穩定性和紫外光照穩定性。
論文鏈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adfm.201807565
3D和2D/3D鈣鈦礦材料及相應器件的濕度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