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等離子體所EAST團隊科研人員在研究托卡馬克裝置不同加熱方式下的偏濾器熱沉積寬度方面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由博士研究生鄧國忠以“Experimental study of heating scheme effect on the inner divertor power footprint widths in EAST lower single null discharges”為題在Plasma Phys. Control. Fusion期刊發表。
偏濾器熱沉積寬度表征沿刮削層區域開放磁力線的平行熱流的衰減寬度在外中平面的投影值,由于其數值大小對于偏濾器熱負荷分布以及偏濾器設計有重大影響,使得該課題成為目前邊界等離子體研究領域的重要課題之一。之前在EAST上對低雜波加熱下的等離子體熱沉積寬度研究顯示EAST低雜波加熱下的等離子體擁有比國外裝置上以NBI加熱的等離子體更寬的熱沉積寬度。隨著近幾年EAST兩套中性束加熱系統的逐步穩定,研究人員在這一基礎上系統開展了不同加熱方式對熱沉積寬度的影響研究。研究發現低雜波加熱能夠顯著拓寬偏濾器熱沉積寬度,并且對于低雜波和NBI共同加熱的等離子體,低雜波功率份額越高,偏濾器熱沉積寬度越大。這一結果為未來反應堆如ITER等拓寬熱沉積寬度進而有效降低偏濾器靶板熱負荷提供了重要參考。
以上工作獲得等離子體所相關科研人員的鼎力支持,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專項、國家磁約束核聚變能發展研究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前沿科學重點研究項目以及中科院王寬誠率先人才計劃“盧嘉錫國際團隊”等項目資助。
論文鏈接:http://iopscience.iop.org/article/10.1088/1361-6587/aaa8c5
偏濾器熱沉積寬度與低雜波加熱功率占總功率份額的依賴關系